河津的其他民间艺术
发布日期:2022-05-19 16:47 来源: admin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1、冰山
城北村的冰山,年代久远,传为一位民间工匠所制,制作颇为费工。春节前首先制高约八九尺长约两丈的木质山形,用麻布包扎,倒放后往上泼洒城南莲花池的浓碱水,并用大风车轮番煽之,边泼边煽,使碱水层层结冰。形成后再侧置,整形,并饰以松枝柏叶,亭台楼阁,成品形似山,质如玉,以车马载之供人观赏。
2、家戏
村社业余戏班称“家戏”,今称“业余剧团”。清末有“家戏”班90多个,多演蒲剧(大戏)。解放后“业余剧团”仍旧不少,多演蒲剧,亦演眉户。另有西王村演“小花戏”(亦称“花鼓戏”,“花鼓后场”),角本多系群众口头创作,故事短小,朴实生动。演唱时不用丝弦仅用打击乐如小战鼓、大锣、苏钹、中钗、“狗娃子”伴奏。有一锤子、二锤子、三锤四锤五锤七锤、齐茬等点。剧目数十种。代表剧有《驴银匠》、《卖绒绒》、《卖黄瓜》等。曲谱至今尚留。
3、小曲
源于边山一带村庄,习称“山底小曲”。属山歌体民歌。系群众口头创作,据传初创于取炭路上。其基本旋律为:224 212│465 42│4212 645│642 2│2224 656│765 4•5│4212 645│642 2‖其格调粗犷豪放,舒展悠扬。曲子的表现力灵活丰富,可表达深沉痛楚的情感,亦可传达风趣诙谐的情调;可为单纯而深刻的抒情,亦可为故事情节的叙说。传统曲目有《看瓜》、《货郎担》、《自本熬活》、《取炭人》、《打酸枣》等。表演形式,多见男女对唱。
4、花鼓秧歌
小曲之又一种。用于花鼓间歇插曲。基本旋律为:42 2│04 2│1 24│16 5│6 2│42 16│16 53│2—│52 5│06 02│2 45│65 4│×× 0×│× 0│6 2│42 16│16 54│2—‖唱词多为即兴,充满幽默意味。
5、盲人说书
板腔体说唱艺术。伴奏乐器有:拍板(一种拴在小腿上的击拍器),碰铃,云锣,大钹,大锣,拂琴,板胡,二胡,笛子等。曲调优雅,因受蒲剧影响,感情热烈时也有类似的“尖板”、“流水”等激昂板式。清末说书队有10多个,百余人。代表曲目有《货郎担翻箱子》、《借油靴》、《王竹卖药》、《兰玉黛》等。
6、唢呐鼓乐班
演奏除唢呐外,并配以小鼓、小钗、大锣。主要服务于婚丧嫁娶,也见于迎神赛社或红火热闹场合。主要曲牌有《地里花》、《拉蔓》、《当皮袄》、《黄三串》、《雁落沙滩》、《张良归山》等。
7、民间管乐班
农民组织的业余管乐队,俗称“走事管乐班”。主要服务于婚嫁庆典,规模有几十人甚至百人者。演奏乐曲常为时尚歌曲。
8、工艺
面塑:以面粉塑捏的“馄饨”、“枣麻姑”、“麦积”、“浑身眼”、“布袋”,或虎、猫、猪、免、牛、花、草、桃、虫、鱼等。用于春节、清明、中秋及婚丧寿时。
刺绣:俗称“绣花子”。其手工针法有单刺、双绣、空串(线条)、勾门环等10余种。绣于多种服饰用品之上。如裤袄鞋袜手帕被褥床单枕头、兜肚腰带烟布袋等。另有与布塑相结合的如狮子老虎麒麟猪猴象等物。
剪纸:流传久远,风气甚浓。逢春节或婚嫁,农家女子一般皆剪窗花或多种图案(如双喜字)以渲染喜庆气氛。今有以剪花卉或喜字图案悬贴于结婚典礼台上的,亦有宣传教育作品的。纸色一般为红绿蓝黑,内容大致可分为动物花卉、戏剧人物、喜庆图案三大类。风格粗犷洗练,多夸张。
雕刻:以木、石、砖为底料雕刻花卉图案、山水人物。用以装饰家具或建筑物。现存木雕珍品有禹门八景(浮雕)、龙门图(线阴刻);砖雕有西梁砖碑楼。作者皆本市民间艺人。民国间,曾有“恒裕石厂”末事石雕,今存作品有“龙门八景”石刻(线刻)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