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无障碍浏览
  • 本站地图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稳经济“六帮一增一稳”服务企业>经验做法

蓄养新鳞跃龙门——河津全方位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实

发布日期:2022-09-23 09:54     来源: 河津市人民政府     【字体: 】     打印本页

信息索引号 发布时间 2022-09-23
发布机构 河津市人民政府 文号
主题词 体裁

  蓄养新鳞跃龙门

  ——河津全方位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实

  □中共山西省委党刊社、中共河津市委宣传部联合采访组

  河津,位于黄河晋陕大峡谷的出口,当黄河要津,扼秦晋咽喉,“黄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

  这里是大禹治水的地方,也是“鲤鱼跃龙门”之处。在波澜壮阔的岁月长河里,这里上演过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沧桑巨变,但从没有像今天一样,澎湃着气势如虹的奋进动能。

  从农业小县到工业强市,从窄街小巷到四方通衢,从手工作坊到工业集群,从河汾谷地到世界联通……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津市委、市政府乘风聚势,勇立潮头,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带领40万河津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五先协同、三动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思路,点燃激情、奋发有为,闯关夺隘、破冰突围,乘风破浪、竞逐一流,以实现“产值过千亿、经济回百强,转型出雏型、奋斗创辉煌”为战略目标,不断刷新“河津速度”,不断提升“河津质量”,在古耿热土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改革增动力,科技插翅膀,开放培热土,创新写答卷,不断畜养蓬勃向上、厚积薄发的发展态势。

  一个地区想要发展,短期拼政策,中期拼人口,长期拼服务,核心拼素质。在激烈竞争浪潮中,河津市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耕创新,加快构建“政策引领、科技赋能、金融助力、人才支撑”的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发展赢得先机。

  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持续引深“放管服”改革,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100条》,2022年谋划实施11项标志性牵引性重大改革和20项重点改革任务,推出优化营商环境3.0升级版,建成全省首个营商环境考核评估平台。扎实开展稳经济“六帮一增一稳”服务企业专项行动,打造“耿小二”帮办代办服务品牌,组建14支专业帮办代办队伍,对39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代办服务,食品摊点备案、养老保险缴纳等17项便民事项全部实现乡镇就近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实现全市通办,市场主体总量突破4.8万户,荣获“全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县”和“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典范城市”称号。全面推广“拿地即开工”,探索实行建设工程项目“桩基先行”和“模拟审批”,政府投资类项目审批压缩至41个工作日,社会投资备案类项目审批提速至39个工作日。开发区“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园区承载能力逐步提升,产出强度达到342万元/亩。国企国资、医疗卫生、城投公司、乡镇财政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被评为第二批全国试点典型单位,经验向全国推广。

  持续推进创新发展。推动炬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合作成立博士工作站和联合实验室,4名博士、8名硕士以及20多名研发人员,运用最先进的检测研发仪器,为炬华新材料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所合作的三种产品不仅产量翻了一番,一些重要指标已达到了国内最先进水平。持续深化校地合作,积极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64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对接合作,签订协议58项,落地校地合作项目23个,全力打造12大基地。举行“煤+炭”产业发展交流研讨会和科技赋能助推企业发展河津企业创新发展院士讲座暨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成果发布会,加快产学研对接。扎实推进“股上市”有关工作,分析研判企业上市遇到的问题,腾茂科技率先在北交所新三板上市,成为运城市第一家上市企业,阳光集团加快在主板上市步伐。加快城投公司的改制及转型发展工作,形成“科技+金融”的组合拳,实现由产业发展向金融支持产业发展转变。河津企业家科技创新发展俱乐部、津云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产业生态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相继成立,出台《河津市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拿出1000万元科技创新券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5家,入库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设立企业技术中心25家。

  2022 年8 月8 日,山西腾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三板”挂牌敲钟仪式在河津市龙门广场举行,这是河津本地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开放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河津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提升对外开放能级。不沿边、不靠海,但在河津,“开放”却是高频词。加快形成“四向拓展、立体全面”的开放新格局,建立完善韩河万区域协同合作机制,扎实推进108国道改线、沿黄旅游公路、能源物流港等开放大通道建设,浩吉铁路建成通车,韩城—河津—侯马客运专线已列入省政府“十四五”规划和国家《新时代中长期铁路网(2035年)规划》。积极利用中博会等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成功入选“全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

  加快动能转换,提速转型升级,发展质态向优而进,在“百亿平台”跑出“百亿增量”,构筑了攀高比强、走在前列的信心底气。

  河津,矿产资源丰富,自然禀赋良好。借助于矿产资源的开发,曾跃居山西省县域经济第一强,2003年起更是连续数年进入全国百强县。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于产业结构偏重、环境问题突出,河津传统的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遭遇市场低谷,经济严重下滑,退出了全国百强榜。2013年的《河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直言不讳地指出:“2012年是河津经济发展面临挑战最严峻的一年”。十年来,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转型发展的重重困难、社会管理的艰巨任务,是横亘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天字号”难题!

  没有思想上的破冰,就难有转型上的突围。面对大变局大事件叠加的大考验,河津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转型发展的历史重任,跳出河津看河津,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先进理念,守稳基本盘、延伸价值链,拓展生态圈、主动求发展,开启了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大幕。

  中铝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持续改革创新,不断转型升级,建成国内最大的烧结法生产线,研发并量产涉及交通、电子、军工等领域20余种新材料,自主研发的拟薄水铝石和Y型分子筛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作为山西省、运城市两级铝镁精深加工产业链链主企业,带动周边20余家铝加工企业产品不断提档升级,吸引了中色(山西)钱海铝业、广东浩大铝业等公司和项目落户河津,形成了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阳光集团多年潜心经营、精细管理,重点在固链强链、延链补链上做文章,跻身全国独立焦化行业的“旗舰企业”。集团焦炭产能达509万吨/年,整体规模位居全国独立焦化企业第5位,绿色建材微纤维棉产业位居全国第3位,煤焦油加工单厂产能规模和炭黑单体生产能力跃升全国第一,萘系列产量名列全球第一,是山西省政府确立的“焦化行业兼并重组主体企业”、运城碳基新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

  总投资39.8 亿元的阳光集团安昆新能源有限公司369 万吨年炭化室高度6.78 米捣固焦化项目如期投产,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工业兴,则经济兴。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绕不开的“关口”。实践中,河津市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持续加大焦化、钢铁、电力等行业提标改造力度,上大关小、向新向深,积极腾退低效耗能项目,彻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总投资70亿元的阳光369万吨焦化、龙门172万吨焦化、宏达1350立方高炉等“八炉”项目基本建成,标志着该市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四梁八柱”全面构筑,宏达、阳光入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传统产业顺利跨过“生存线”,向内涵式集约化转变,被确定为全省六大千万吨级焦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铝产业基地、山西重要能源化工基地。

  在做好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同时,河津市还超前谋划布局,同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先进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绿色产业发展上下大功夫,引导支持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一批批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企业在河津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工业优势的加持下,逐步落户扎根。经济技术开发区批复设立,千亩科创园开工建设,宝森5G智慧路灯、昕煜碳纤维毡、双力源空气能地源热泵等“六新”项目落户河津,开辟了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新战场”。抽水蓄能电站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实施项目清单,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大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跻身全国试点,炬华科技跻身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8家,孵化五小企业1033家,新动能经济向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全市基本形成以煤电铝材、煤焦钢化两大产业链条为主导,精密铸造、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为方向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转型为纲,项目为王。从逆势突围、破冰前行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河津市委、市政府持续接力,坚持以“第一力度”抓好“第一要务”,工作思路从“一保二上三转”“一上二转三延”到“五先协同、三动融合”,工作重点从保企业、上项目到转型率先、改革抢先,排除万难抓投入,集中精力上项目,群策群力兴产业,让一个个新项目、好项目、大项目落地实施、投产达效,经济增量持续跨越百亿台阶,走出一条全方位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十三五”期间,共投入381亿元,实施重点项目206个。传统产业变“有”为“优”,新兴产业从“无”到“有”,推动工业结构从“一煤独大”向“多元支撑”转变。2012至2021十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84.7亿元提高到348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2.2亿元提高到5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6.26亿元提高到18.4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从85.1亿元上升到21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76家上升到118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41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176元上升到3124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625元上升到15076元,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居运城前列,在全省位次稳步提升,河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和全方位跃升,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答卷,为“重回百强”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为国之本,民以食为天。着力推动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古耿大地正放飞现代农业的梦想与希望。

  和平农场流转土地26000亩,示范带动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通和公司不断延伸产业链,生产功能富硒无公害小麦石磨全麦粉等产品,借助特色产品释放发展潜力……河津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始终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河津市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让古耿大地焕发“新生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抢抓乡村振兴新赛道,坚定不移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之路,至2021年,全市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7.4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10万亩,全年粮食总产达1.6亿公斤。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精细化、特色化、功能化发展,着力发展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9家、家庭农场1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全年完成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19.4亿元,逐步形成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争取到农业生态区域补偿制度改革试点县,争取中央资金737万元。对接网红经济、直播销售等新模式,完善物流体系,打通销售终端,建设县域电商产业集聚示范区,让更多河津优质农产品走上百姓餐桌。

  黄汾十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项目,示范带动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让古耿大地焕发“新生机”。

  积极建设美丽乡村。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实施了上水改造、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硬化绿化、清洁取暖等17项工程,让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努力打造田园牧歌式乡村情境,最大限度地留住乡情、乡亲和乡愁。高标准打造3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涌现出西磑、北里、小张等一批先进典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排名运城市第一,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通过易地新建、回购存量房、货币补偿等多种方式,对全市6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2203户7078人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安置工程,让山区群众搬出危房,住进高楼,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总投资2.3亿元的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利用PPP项目(二期)全线开工,完成改厕2000座、清洁取暖1.6万户,成功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深入开展“六乱”整治,2021年,清理建筑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8943吨,拆除破旧裸露墙体、违法设施建筑803处,整修坑洼路面524处,消除交通安全隐患26处,绿化美化2.3万平米,复垦农田31亩,“六乱”整治成效名列运城第一、全省前列。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季”活动,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打造美丽乡村70个,成功入选我省唯一的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

  全面促进农民增收。凝心聚力打好脱贫攻坚,2203户633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唯一省级贫困村张家堡村高质量脱贫摘帽,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10650元,超过标准线77.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帮扶队伍不散、人员不撤、投入不降、力度不减,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精准识别帮扶“三类户”141户376人,发放耕地地力补贴资金1772万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634万元,培育高素质农民2426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举办“春风行动”网络招聘会,脱贫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3005人。通过集体领航、村企共荣、田园旅游、依城兴商、转型搬迁等五大发展模式,盘活集体“三资”,2021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村达到109个,占87.2%;100万元以上村达到45个,占36%。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培德。全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繁荣发展,歌声嘹亮,舞步豪迈,文化河津绽放耀眼光芒。

  文化,既是支撑发展的坚实基础,更是引领前行的精神力量。河津坐拥两河,雄踞层峦,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鱼跃龙门、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有“西河设教”、“相敬如宾”的动人故事,有卜子夏、司马迁、王勃、薛仁贵、董其武等辈出的历史名人。新时代的河津,正持之以恒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以高品质文化供给,书写河津建设文化强市的新篇章。

  子夏书屋。2021 年,河津市通过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打造书香河津,解决公共文化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共规划建设10 个子夏书屋。

  公共文化设施丰富完善。投资4亿元,建设占地133亩的城市会客厅,包括建设文化馆、图书馆5000平米,博物馆7000平米,剧院(含会议中心、1200个座位)约12000平米。建成文化馆分馆9个、图书馆分馆9个、子夏书屋10个,全市乡镇文化站全部达到一级站标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超过100%。

  原创文艺精品可圈可点。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原创精品节目,成功策划举办了“大禹文化节”、农民丰收节、“中澳(德)文化交流周”、全国原创歌词征集活动、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自驾游活动等节庆活动和全国性赛事。原创蒲剧《贤相裴度》在山西大剧院的汇演取得圆满成功;折子戏《刘胡兰》《杀庙》成功入围省“杏花奖”;原创歌曲《一条路》《跟你走》《跟着你走到梦想成真的地方》等在各大平台上进行宣传播放;舞蹈《转花灯》获得2021年全省群众文化活动广场舞大赛总决赛三等奖;在第十九届全国群星奖山西省选拔展演中,舞蹈《河津娃闹花灯》成功入选,将冲刺全国决赛;2021年被授予“中华诗词创作研究基地”、“山西诗词之市”称号,2022年通过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示范市”创建验收,即将授牌。

  文化传承发展成就喜人。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传承保护,对全市非遗基础数据进行摸底调查,推荐1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0个省级代表性项目、4个运城市级传承人、7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组织河津非遗项目河津民俗剪纸、吕氏琉璃烧制技艺、吕氏砖雕、河东染花布艺参加全国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河津文化元素。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录制的河津灰陶琉璃非遗项目大型纪录片《匠人匠心》,在央视七套播出,获评“中国灰陶琉璃文化之乡”。与临汾师大美术学院联合征集设计河津城市形象标识,设计完成了“津宝”、琉璃文化系列插屏、文化丝巾、鱼化龙紫砂杯、青花瓷鱼化龙快客杯、“鲤鱼跃龙门”系列等融入众多河津元素的文创产品。完成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程和库房改造,免费向市民开放,藏品总数达146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8件(套)、二级文物16件(套)、三级文物182件(套);藏品种类有陶器、瓷器、青铜器、铁器、石刻、石器、木质、书画、化石、砖雕、牙刻、钱币等,种类齐全,题材丰富,文化积厚,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展示、宣传、教育功能。

  2021 年12 月,河津黄河大梯子崖景区成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域旅游建设。

  文旅融合品牌魅力彰显。出台《河津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完成《龙门景区建设规划》《薛仁贵故里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古耿文化园景区建设规划》《司马迁故里修建性详细规划》《双峰山景区规划》等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旅游发展规划。相继建设了投资1亿元的龙门景区、投资2亿元的黄河大梯子崖景区,全方位展现黄河晋陕峡谷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地理地貌和大禹治水、鱼跃龙门等河东文化典故,打造“鱼跃龙门”旅游名片。投资约3.6亿元完成了龙门景区南端的绿化美化工程。将薛仁贵寒窑、高禖庙、真武庙等串连成线,推出龙门观光游、民俗风情游、美丽乡村游等精品线路,并打造董其武纪念馆、革命老区新兴村等红色旅游景点。完善交通、网络、住宿、公厕、停车场等硬件设施配套,西窑沟、桃花源、古今天下等民宿餐饮产业初具规模。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约300万人次。创建了1个国家AAAA级景区(黄河大梯子崖景区)、2个国家AAA景区、3个“黄河人家”、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龙门村)、2个红色教育基地。

  新时代文明实践方兴未艾。2019年10月,河津市被确定为运城唯一一家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级单位以来,按照打造“山西一流、全国领先”的目标定位,紧紧围绕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一中心,建强志愿服务这一关键队伍,整合理论巡讲、教育服务、文化惠民、科技普及与法律宣传、健康健身民生服务等五大平台,夯实顶层设计、组织领导、阵地建设、保障措施、考核督查、创建氛围等六大基础工作,突出政治引领、群众需求、乡村治理、移风易俗和经济发展五大服务方向,蹚出一条“11565”河津文明实践新路径,有力推动了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投资1200余万元完成对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升改造,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174个,确立示范所、站13个。市志愿服务总队下设9大类27支专业服务大队和143个服务队,注册志愿团队414个,志愿者67555人。打造了“新时代新思想”理论宣讲、“寸草春晖”“钢铁长城”“耿小二”“俏红娘”等十大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500多场,受益群众达12万多人次,谱写了志愿服务的壮美篇章,项目活动先后被学习强国、精神文明报、山西日报、运城新闻等重要媒体报道300余次。其中“寸草春晖”志愿服务项目,在山西省首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全面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定期举办“河津好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全市涌现出中国好人1名、山西好人1名、运城好人和道德模范8名。完善《河津市文明单位(村镇)创建管理办法》,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将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社区)、文明校园等奖励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获评运城市级文明乡镇6家、河津级文明乡镇3家,获评省级文明村1家、运城市级文明村21家、河津市级文明村53家。全市125个行政村共评选出4063户五星级文明户、16732户四星级文明户、32353户三星级文明户,全部完成挂牌,并确立了16个星级文明户创建示范村。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一批批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的实事好事落实落地,交出了汇聚民意、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聚焦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项目,每年财政投入民生领域的资金都在80%以上,让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教育连民心。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投资3.6亿元高标准建设实验小学新校区、第四初中、第五小学,改造提升城南校区和河津中学,解决了“上学难、大班额”等问题。全面完善教育设施,加快建设投资9亿元的龙门学校,投资1400万元对第三中学进行改扩建;投资1750万元实施全市中小学护眼灯全覆盖工程;投资2.3亿元新建8所乡镇标准化幼儿园。全面优化教育布局,推进农村小学向乡镇、初中向城区集中。深化开放办学,加强与山大附中、山西师大战略合作,积极引进清华的优质教育资源,慕华成志教育“未来课堂”项目落户河津。稳步推动教育改革,严格落实“双减”政策,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拿出2000万元重奖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高考二本以上达线人数连年创造历史新高。

  就业稳民心。投资3400万元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加快“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建立完善“培训—持证—就业—增收”循环体系,完善技能培训、政策支撑、劳务市场和信息管理,积极培育“鲁班工匠”“爱之桥月嫂”“晋铝焊工”三大劳务品牌,推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落实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累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2.2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2.7万人,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越来越多的家庭通过创业就业过上了幸福生活,“人口红利”变成了“人才红利”。

  医疗顺民心。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重点,优化资源,强化措施,投资2.6亿元新建市人民医院,并由省人民医院整体托管,投资7800万元、占地面积47亩的市中医医院建成投用。加大骨干医生培养,建强全科医疗队伍,成功创建三级综合医院,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近享受省级医疗服务,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理和保障体系,坚决守好疫情防控河津阵地。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示范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成功获评全省卫生城市、全国中医药特色先进县。

  2016 年9 月,河津市人民医院由山西省人民医院托管,并挂牌山西省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河津医院。带动了河津市域的整体就诊水平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快捷。

  养老暖民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省一流的高家湾养老院建成托管运行,黄村等一批现代化养老院和市区、城区、僧楼等集中供养安置点实现医养结合全覆盖。落实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坚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同步发展,实施中心养老院项目,推广“嵌入式”养老新模式,加快康养基地建设,提供多元化养老服务,让老年人安度晚年。铝基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福逸家园养老院被确定为全省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央视“夕阳红”栏目专门对此进行报道,在全国进行推广。 

  2018 年10 月,河津市高家湾村养老院投入使用,推动全市养老事业健康发展,在全市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

  社会救助抚民心。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推动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390元提高到655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2436元提高到5892元,农村特困户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838元。按照省、运城市等相关部门的文件要求,对特困人员(含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进行参保全额资助,对低保对象按照个人缴费标准的80%的比例给予定额资助,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从40元增加到94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从40元增加到71元。同时,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又将优惠政策范围扩大,2022年将全市所有持证残疾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纳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由政府买单,年补贴资金约280余万元。开通市域免费公交,对市区内的5条线路和往返城乡的10条线路实行免费乘坐,基本实现城乡公交全免费。

  社会治理安民心。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坚持“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不断加大人、财、物倾斜力度,将每年71.7万元的综治中心工作经费、800余万元的网格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高标准建立以市级为中枢、乡镇为主体、村社为基石的三级联动治理架构,提升县域社会治理能力水平,争当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排头兵。投资500余万元,建设了1500余平米的市级综治中心,全市9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全部达到一类标准,143个村级综治中心有40个达到一类标准,实现综治中心全覆盖。推动“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把原本分散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进行整合归集,高标准做好“阵地+队伍”“整合+研判”“调解+速裁”三篇文章,深化“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实践探索。将全市划分为527个网格、3250个小网格、7281个微网格,配备网格长143名,招聘专职网格员527名,吸收党员代表、居民小组长、楼栋巷长等3250人担任网格辅助员,7281人担任网格志愿者,坚持“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确保群众的矛盾在家门口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完成“国家反电诈APP”注册22万人次,实名认证率91.9%,排名全省第二。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8件,及时止付冻结1.4亿元,有效挽回了群众经济损失。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禁毒工作,打掉涉黑涉恶犯罪团伙10个,打掉制贩毒窝点8个,对33名禁毒问题责任人严肃问责。前瞻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出台最严格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追究管理办法,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城乡品质携美同行,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勾勒出了功能完善、生态优越的美丽图景。

  占地224亩的莲池公园位于河津市西南角,幽静的湖水、拱形的小桥、秀美的亭台楼阁……构成了一幅北国的水乡美景图。与莲池公园一样,相继建成开放的北城公园、万和公园、龙脊园等,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即景,可健身、休闲、娱乐、亲近自然……河津坚持把城市建设在公园中,把山水融入城市里,频频抛出大手笔,年年都有新亮点,城市的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日渐增强,“山映古耿、水润龙门”的美好画卷徐徐铺展。

  河津莲池公园:一幅水城共融、宜居宜业的美丽画卷。提升主城区公园绿地景观品质,给广大市民创造了一个更加优美舒适的绿地环境。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赵家庄、阳村撤乡设街道,并入城市版图一体化发展,被确定为省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科学编制《河津市城乡总体规划》和7个专项规划,阳城路、耿都大道、万春街北延等城市干道建成通车,龙门大道、新耿街、华兴路、紫金街翻修一新,六纵九横城市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投资2.7亿元实施8.7万平米的4个棚户区改造,建成区面积由22平方公里扩大到27平方公里,新增城市绿地2万平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30公里沿黄旅游公路全线贯通,8.6公里108国道改线工程如火如荼,7公里万苍线大修加速推进,路网体系更加完善。海创生活垃圾发电并网投产,城市二号排水泵站建成投用,龙门广场地下停车场投入运行,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大力实施城市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新铺设管网15公里,集中供水扩网3万人,广大市民告别了家家户户买桶装水的历史,喝上了优质安全的岩溶水。关停城市范围内所有地热井,集中供热扩网70万平米,城市服务功能稳步提升。建设改造公园广场5个,新建子夏书屋10个,城市品质全方位提升。

  污染防治“表里同治”。印发《关于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决定》,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7.3平方公里,造林绿化2.2万亩。全力推进莫底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按期完成焦化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关停、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等重点任务,严查重处违法排污,始终保持环保整治高压态势,空气质量八项主要指标呈现出“六降一平一升”向好变化,2021年优良天数达到229天,二氧化硫、烟粉尘、氮氧化物实际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2/3以上。

  国土绿化持续开展。山是生态之基,水是生命之源。为厚植生态底色,河津市全力做好“山水”文章,让绿水青山激活发展动能。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加快吕梁山前沿矿山修复整治,明确了“一收二合三修复”的工作思路,邀请自然资源部专家对矿山生态修复试点可行性研究进行评审,打造矿山整治的“河津样板”。投资3300万元,在禹门口实施山体破坏修复试点工程,修复面积15万平米,全部实行退台绿化。聘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吴丰昌院士团队,编制“1+X+Y”发展规划,进一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整治,全力创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河津先行区。黄汾湿地吸引更多的灰鹤栖息越冬,14公里黄河生态廊道成为网红打卡地,城市灰黑色调基本好转。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沧海横流,方显砥柱。胸怀全局、科学擘画,夯基垒台、架梁立柱,唯有党建引领,方能一路高歌。

  站位决定方位,眼界决定境界。河津市委、市政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河津市党组织建设成为全市各项事业的主心骨。

  加强政治建设,提升执政兴业的能力水平。把讲政治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发挥好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突出把方向、管大局、促改革、保落实,紧扣省委、运城市委“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年”的任务要求,以“书记挂帅、组织揭榜、党委领题、支部创新、示范引领、项目支撑、科学考评”为主线,以“常委牵头、合力攻坚”为统领,以“实施十大工程、提升十大能力、实现十大目标”为抓手,以“1+3X考评体系”为保障,将6方面32项108个具体事项“化零为整”,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尽锐出战,在全省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的新赛道上,跑出一条“党建+产业转型、党建+省校合作、党建+乡村振兴、党建+信访维稳、党建+疫情防控、党建+安全生产”的“河津路径”,初步实现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全链条全过程项目化推进、清单化实施、体系化评价、具象化发力的良好局面,实现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标位居运城市13个县(市、区)第一的目标。

  加强队伍建设,锻造善作善成的中坚力量。围绕好干部20字标准,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突出“五个过硬”要求,大力选拔使用政治立场坚定、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广泛认可的干部,真正让有为者有位、让出力人出彩。对标“七种能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拓宽干部教育培训渠道,加强对经济、科技、法律、管理等知识的学习提升,克服本领恐慌。充分发挥“三对”工作领导组作用,对表上级要求和考核指标,对标发达地区和先进单位,对接上下级职能部门,查摆不足,传导压力,勇于突破,奋力赶超,推动各项工作站前列、争一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切实打通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倒逼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健全容错纠错、精准问责机制,推动“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良性互动。

  加强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将全面建设清廉山西融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市乡村三级上下联动,部门、系统、领域全方位跟进,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强化“不敢腐”的高压震慑,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反腐强度,完善纪律、监察、派驻、巡察监督统筹衔接制度,对以身犯法、违纪违法的腐败分子露头就打、绝不姑息。强化“不能腐”的制度约束,落实《纪委监督同级党委及其委员的实施办法》,提高监督质效,增强制度刚性,真正用制度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强化“不想腐”的自觉意识,运用身边的违纪违法案件,警示教育全体党员,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始终做到理想信念立得住、纪法底线守得住、家属子女管得住、前车之鉴记得住,筑牢拒腐蚀、永不沾的思想防线。

  十年蓝图,一以贯之;万丈宏愿,跬步践之。十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和创新发展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带领下,河津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打赢了一场场硬仗、取得了一项项进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更高水平推进、更高质量发展。

  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共进,奋勇者当先。在新一轮改革起跑线上,如何快人一步胜人一筹?河津已经开启答卷:实现“十四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超500亿元、工业产值超1000亿元、财政收入超100亿元的奋斗目标,全面展开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有“人一之我十之”的干事劲头,有挑大梁扛重责的过硬作风,河津将以全方位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执笔人:张娟玲 徐建宏 温卫杰 胡靖博)